濕氣從哪里來?濕邪對人體有多大危害?
無論內濕、寒濕、水濕、風濕及痰濕等都是在廣義之“濕”的范圍內。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痰濕凝滯也是腫瘤發病中的一個重要病理變化。因此,化痰散結,祛濕解毒亦是治療腫瘤的大法之一。
癌癥患者如何除“濕”呢?
痰濕為機體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痰凝濕聚是腫瘤發病的基本病理之一。化痰除濕不僅可以減輕癥狀,而且可使有些腫瘤得以控制。
先給大家看個我的臨床案例:
61歲淋巴瘤患者,做了手術和化療。
癥狀:胸脅部脹滿,頭部發脹、沉重感,二便調,舌暗苔薄白,脈濡。
辨證:肝脾腎虛,痰濕內阻。
治法:補益肝腎,健脾化痰。
處方:柴胡、桂枝、牡蠣、生黃芪、炙黃芪、仙鶴草、生杜仲、懷牛膝、浙貝母、僵蠶、丹參、三七塊、虎杖、黨參、全蝎、鉤藤、蒼術、雞血藤、天麻、靈磁石等。
我的辨治要點:久病臟腑氣血虧損亦甚,治療上以調養臟腑,補益氣血為要,加以化痰除濕。
患者堅持服用中藥近三年,定期復查相關化驗檢查指標,未見轉移復發征象,生活質量較高。
在臨床中,合理使用化痰除濕法,將能提高腫瘤論治效果。當然,化痰除濕法并非單獨應用,往往結合病情,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配以其他治療方法。
化痰法與理氣法合用稱理氣化痰,用于氣郁痰凝者;
與清熱藥合用稱清熱化痰法,用于痰火互結或熱灼痰結者;
與健脾藥合用稱健脾化痰法,用于脾虛痰凝者;
與活血藥合用稱活血化痰法,用于血瘀痰結者等。
濕有內外之分,外濕犯人,每與風邪、寒邪相兼,治療采用祛風除濕;內濕治當除濕利水。
同時,根據濕聚部位不同分別采取芳香化濕、淡滲利濕、健脾除濕、溫化水濕等法治之。
除了形成腫瘤,濕邪的其他危害如下:
1、頭
濕蒙頭部則頭重,寒濕困頭部可成陰痹,寒收濕滯,收滯則不通,不通則痛,且阻滯水谷精微上輸頭部,頭部失養而發頭暈頭痛。
2、耳
濕邪上困頭面部使氣機阻滯,清陽不升;濕熱合邪時還可煉濕成痰,痰郁化火,上擾耳竅,出現聽力下降甚至耳聾。
3、目
清陽不升目失濡養,則視物不清,或濕熱壅滯,甚則濕從熱化,格濕熱于上而致“目似脫”,雙目脹痛似脫出。
4、咽喉
濕邪上困咽喉,可從熱化,灼傷該部或因濕氣過勝,氣機受阻,郁而成火,火熱流散,格熱于上引發咽喉腫痛;濕邪化熱,煉濕成痰,阻塞咽喉要塞,則出現咽喉不適之象。
5、肌膚肢體骨節癥狀
濕邪致皮膚病肌肉痛。濕邪侵淫皮膚,可產生皮膚病及肌膚痛等情況。濕邪致頸項腰背強痛。當寒濕侵襲頸項腰背部,困阻經脈,不通則痛。
濕邪致肢體不利。臨床上此病常表現為肢體骨頭關節疼痛、麻木不仁、肢體沉重等癥狀。
6、臟腑
與心相關:在溫病學上出現濕蒙心包證時,可見其他癥狀如心慌心悸怔忡等,甚至神智昏蒙。
與肺相關:濕邪上逆,引起胸中憋悶不暢,或致肺氣不利而生咳嗽,甚則喘息,不單秋季,凡四季濕痰之氣上逆于肺均會導致咳嗽,且濕邪為咳,常夾熱或夾寒,濕邪化熱或外寒內痰。
與脾胃相關:濕性黏滯,困阻腸胃可導致便秘,表現為大便質黏膩不易下,擦拭不易凈。當濕邪較重或夾寒夾熱客于腸胃,可導致泄瀉;當濕氣獨盛而內郁,又受寒氣干擾,胃氣不降,脾失健運,則會出現納呆、胃脘脹滿、飲食不化或饑不欲食、渴不欲飲等癥。
7、全身癥狀
水腫:濕邪襲人,阻滯氣機,影響各臟腑功能導致水液代謝障礙引發浮腫。
痙癥:濕邪困阻肌肉筋骨,多夾寒夾熱,使經脈失于滋養而致痙癥。
情志:濕邪阻滯胸中,熱化而擾神,或濕困于脾,升降失調而致胸陽郁滯,出現煩冤之癥。
點擊右側藍色字體,和我一起改變癌狀態,消除你的痰濕!→ 點此咨詢掛號,改變癌狀態!
#癌癥##中醫抗癌# #腫瘤##防癌抗癌# #濕氣#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