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6日,第三屆清華中元論壇在清華大學主樓報告廳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是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際行動。
中元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傳承了敬祖盡孝的中華文明,為國人提供了懷念故人,追思先祖,表達哀傷的空間。在面臨老齡化挑戰的新時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我們如何優雅老去,又如何從容離開”的生死問題,我們如何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生死智慧,如何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需要全社會積極探索的重要議題。舉辦清華中元論壇的初衷,便是希望匯聚眾家之所長,為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文化觀,價值觀和生死觀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本次論壇邀請了國內管理學,自然科學,臨床醫學,生死學,倫理學,哲學,法學及社會學等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和詮釋新時代中元節的文化內涵和現代意義,致力于普及正確的安寧療護和全生命周期照護的理念和實踐,推動面向社會公眾的生命教育的展開和發展。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張萍及原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為本屆論壇的召開致開幕詞。在致辭中,張萍院長評價說清華中元論壇成為傳統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典范,顧秉林院士提出充分發揮清華大學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發展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觀。
本屆清華中元論壇的第一位講者,是中國臨終關懷事業的開創者崔以泰教授,崔教授以《臨終關懷事業的前世今生》為題回顧了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歷程及其重要節點和推手,讓參會者充分認識到臨終關懷事業發展道路的坎坷艱辛。
孫建純教授以《寧養療護居家服務之我見》為題,用一個發生在2007年的真實故事展現了盛京醫院安寧療護團隊半年內五次驅車200公里到農村為一個年輕的骨癌患者小喬提供安養療護服務,使她的生活質量得到基本保證,和她的家人一起,用愛延續她的生命。說者動容,與會者潸然淚下。鈕則誠教授以《構建中國特色生死教育》為題,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生死教育,推動中國生死教育發展的觀點。以“舍得、放下、善終、破執、大智”的哲學理念解讀生死教育與安寧療護的內核。呂秋云教授以《解讀親人離去之哀傷》為題,闡釋了中國文化背景下,哀傷的意義和價值,用數據專業分析并呈現了EMDR技術在哀傷輔導中的積極作用。原衛生部部長高強以《重溫“中元文化”》為題,帶領參會者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元節的文化魅力。強調安寧療護事業發展的幾個關鍵點:通過立法為安寧療護創造條件,推動安寧療護教育,不僅針對醫生,還要對不同群體、不同年齡段、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中西醫結合結合,探索出一條科學有效的方法,為患者臨終的最后階段提供更好的服務。于世英教授以《安寧事業供需失衡》 為題,詳細介紹當下中國安寧療護事業發展中的痛點和難點。通過解讀全球緩和醫療發展的核心戰略,指出未來老齡少子社會更需要安寧療護社會化、專業化服務。
尤紅教授以《家文化中的中元節》 為題,介紹了中國文化背景下,中元節對“家”的意義。用一張張珍貴的照片見證生命的孕育、成長、衰老;家人之間愛的表達與反饋,珍惜共同度過的時光,人生才能不留遺憾。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知名人類學專家景軍教授以《中國人的瀕死意識》為題,介紹了近期開展的關于國人瀕死意識的調查結果,并對結果展開了社會學視角的分析,提出瀕死作為一種社會體驗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將實現善終作為追求的目標。藍琳女士以《生若星光燦爛》為題,作為安寧家屬分享了愛人罹患癌癥之后的心路歷程。在愛人生命的最后階段用照片記錄家人們的溫情時刻,用愛陪伴彼此的青春年華。藍琳女士對清華長庚醫院安寧療護團隊的支持與陪伴致以深深的謝意,感謝他們用專業的服務和愛心讓這一段告別的路走的平穩、寧靜。黃瑜教授以《中元節的舊俗與新風》為題,探討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以撫慰新時代國人的心靈痛苦,用生命感動生命、用生命滋養生命、用生命影響生命。
郭教授以《離世的困擾與生的執著》為主題,闡述了中國傳統生死觀的內核,從儒、釋、道三個角度解讀生死觀,并提出生死觀文明化的過程是:“直面人生的終局,讓生命更有意義。”在論壇的每一段圓桌論壇環節,教授們圍繞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探討中升華了演講主題,為未來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見解與思路。
一天的學術活動精彩紛呈,各個相關學科的一線專家齊聚清華園,前仆后繼挑起新時代新生命教育的文化使命,希望在各位專家,學者及朋友們的支持下,清華中元論壇能夠成為傳統文化創新和發展典范,為持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特別鳴謝:河北生活禪文化公益基金會對本次大會的全面支持,感謝知名雙語主持人王春嬋精彩呈現,感謝慈愿工作站志愿者老師辛勞付出,讓我們共同期待2024中元節精彩繼續。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