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與外科治療、藥物治療并稱為腫瘤治療的“三駕馬車”之一。約有70%的腫瘤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都需要接受放療。放療療效雖好,但其副作用也給許多腫瘤患者帶來了困擾。為了解答這些困擾良醫匯特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張瓊文主治醫生 為大家帶來了腫瘤患者放療健康管理的直播科普。
,時長01:16:01
以下是直播內容節選:
放療常見的副作用有哪些?
放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就體現在皮膚上。它主要表現為急性反應,分為三度:
I度: 發生紅斑,表現為充血,潮紅,有燒灼和刺癢感,最后逐漸暗紅色的表皮脫屑,稱干性皮炎。
Ⅱ度: 充血、水腫、水泡形成,發生糜爛,有滲出液,稱濕性皮炎。
Ⅲ度: 放射性潰瘍。
I度、Ⅱ度的皮膚反應是最常見的。干性皮炎的患者,如果沒有出現滲出滲液是不需要特意進行處理的。損傷慢慢的就會自行消退,不會留下痕跡的。這部分患者只要注意別用碘伏等刺激性藥水去擦拭皮膚表面,平時多穿寬敞的衣服,減少不必要的皮膚摩擦、揉搓就可以了。
至于濕性皮炎患者,皮膚已經出現一些滲液、小水泡,患者日常生活中也不需要的過度去干預它,像小水泡也是會慢慢被吸收的,如果自己把它挑破了反而增加感染的風險。那如果水泡很大,建議找醫護人員用用無菌注射器抽取液體。如皮膚糜爛,每天可以局部涂抹紫草油。
包括如果已經出現了Ⅲ級反應,有了較嚴重的放射性潰瘍,也一定要找自己的主治醫生來對潰瘍壞死病灶清創處理,避免感染。這種情況更不建議自己動手。
——對頭頸部腫瘤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還有口腔粘膜反應、中耳炎、鼻腔黏膜損傷等。
其中口腔粘膜反應較常見,一般在放療后2-3周時最嚴重,以后可以自行緩解。具體表現為充血、白點、融合成片、淺表潰瘍,有偽膜形成。常見的緩解方式有用生理鹽水、康復新液漱口。疼痛嚴重者也可以在進食前可用神水(1%利多卡因+慶大霉素+地塞米松+生理鹽水 )含漱,以緩解疼痛。
除此之外,常見的不良反應還有骨髓抑制以及下圖中的:
放療后,有哪些注意事項?
我們有一些共性的注意事項:
1.保持良好的心態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多休息,千萬不要熬夜,注意保暖,預防感冒,避免不良嗜好
2.保持放療照射區皮膚清潔,避免化學或物理不良刺激因素。放射區域皮膚損傷者堅持局部換藥,預防感染——一些患者放療后皮膚會變紅,有些組織會纖維化,感覺變硬一些,包括一些頭頸部放療的患者,臉上皮膚會發黑。恢復都需要時間過程,所以大家要慢慢來。
另外,不同部位的放療也有額外的注意事項:
頭頸部放療后,格外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建議使用含氟牙膏和柔軟的牙刷;避免過冷過熱食物對口腔和牙齒的刺激。
Tips:在口腔受照射后2年內不建議拔牙。因為患者在放療后可能會因為牙床血管萎縮、牙齒壞疽而引發放射性骨髓炎。也因為這個原因,頭頸部腫瘤患者還建議在放療后每3~6個月進行一次口腔檢查,這樣能及時發現患牙并進行治療。除此之外,這類患者還需堅持進行張口鍛煉、頸部功能鍛煉,避免因關節損傷所引起的張口困難和肌肉纖維化導致的轉頭運動受限。
胸部放療后1 ~3個月內,患者如有發熱、咳嗽、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疼痛等癥狀,需要及時來醫院就診。如果是食管癌患者,格外需要注意飲食,建議以細而軟的飲食為主,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忌冷、硬、團塊樣食物。
盆腔放療后,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便秘”。因此在保證充足的營養和水分攝入的同時,還建議這類患者多進食粗纖維食物。如果有放射性皮炎、腹瀉、里急后重、肛門下墜感、惡心嘔吐、尿頻、尿急、尿痛、血便等癥狀,需要隨時來院復查治療。
造血組織對放射線很敏感,放療后需要注意監測血常規的變化,預防骨髓抑制——尤其是同步放化療患者,放療后務必要定期監測血常規,尤其關注血小板的下降。因為嚴重的血小板下降可造成患者顱內出血或內臟出血,甚至可能導致患者的死亡。
接受放療時,吃什么好?有禁忌嗎?
放療期間的飲食原則是:
供給熱量充足、營養均衡、蛋白質和微生物豐富的飲食(蛋類、乳類、魚類等都很推薦)。
烹飪的方式建議以蒸、煮、燉等易消化的方式為主,避免油炸、燒烤、辛辣、刺激、粗糙、油膩的食物。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霉變發爛食物。
避免暴飲暴食,合理安排進餐次數,有條件的可以做到一日五餐。
——許多人覺得治療患者就是應該只喝稀粥、只吃清淡的東西,其實沒必要。
對于放療患者,如果不是特定的癌種,大部分東西都是可以吃的,沒有那么多忌口。過分在意清淡和忌口,只會壓制患者的食欲,讓患者無法通過飲食攝入日常所需的熱量。
例如有患者問我“火鍋能不能吃?”我個人的觀點是: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讓患者盡量保持愉悅的心態,不要覺得我在進行一件很大、很嚴重的事情。讓患者吃他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偶爾來一兩頓火鍋,只要不是天天吃、吃得太辣是沒有大關系的。有時候心態上的放松勝于一切。也希望各位患者都“該吃吃,該喝喝,放松心態”。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