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一個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的惡性腫瘤,如果肺癌出現了腦轉移就導致治療很被動。如果是局部的腦轉移可通過手術、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S)來治療,盡管我們有很多靶向藥具有比較好的入腦能力,但是由于很多臨床試驗往往排除存在腦轉移的患者,所以靶向藥對腦轉移患者的控制情況多數是患者自己摸索,或者公布的比較小樣本的研究數據。
如果說我們希望通過入腦能力強的靶向藥治療腦轉移病灶,那就必須清晰地了解腦轉移病灶的基因突變情況,由于癌癥本身具有非常強的進化能力,所以肺癌患者在靶向治療一段時間之后,可能新轉移到腦部的病灶存在特有的基因突變。那么究竟這些基因突變是有什么特點?癌度今天的文章就是給大家解讀一篇發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看看咱們能獲得怎樣的啟發,如何指導大家后續的腦轉移灶的靶向治療。
一、高達50%的肺癌腦轉移,基因突變會怎么變?
由于很多時候,腦轉移病灶的樣本不是很好獲得,所以腦轉移病灶的基因突變信息我們了解的比較少。這項研究包含了233名腦轉移的肺癌患者,這些患者的中位年齡是67歲。在出現腦轉移的時候,91%的患者有神經系統癥狀,最為常見的是精神狀態改變、共濟失調和運動無力。
通過分析腦轉移灶、非腦轉移病灶的基因變異差異,研究者發現腦轉移病灶的腫瘤突變負荷TMB數值比較高。腦外病灶的TMB數值為5.8,而腦病灶的腫瘤突變負荷達到了8.8,也就是腫瘤轉移到腦部之后基因突變會更加雜亂,這也給后面的治療帶來不小的難度。
腦轉移灶CDKN2A/B基因突變頻率較高
一個比較讓人意外的是腦轉移病灶會出現比較高的CDKN2A/B基因突變,突變概率占到了34%。相比肺腺癌患者,肺鱗癌患者會更容易出現CDKN2A/B基因突變,這兩個基因其實是影響細胞周期的。另外如果患者出現軟腦膜轉移,則EGFR基因也比較容易出現改變,如果患者比較早期就出現了腦膜轉移,則經常具有不常見的、多種且可持續檢測到的EGFR基因驅動突變。這可能表明患者仍能從EGFR靶向藥獲益。此外如果腦轉移病灶比較多則容易表現出MYC基因擴增。
二、討論和啟示
如果說咱們通過這篇科學研究能學到點啥,那就是腫瘤進展到腦部之后的基因突變會比較復雜。當然一般腦轉移患者基因檢測是通過腦脊液進行測序,但是我們大家要對腦脊液檢測的結果不能抱有太大樂觀,往往測序到的基因突變信息不能給出相應的靶向藥治療信息。這里研究者對腦轉移病灶使用的是幾百個基因的大檢測套餐,病友們自己做的話就選擇相應的小套餐即可,只需要包含EGFR基因、CDKN2A/B基因就行,至于包不包含TMB數值分析是無所謂的,不必要花費更多的冤枉錢。
對于CDKN2A/B基因缺失突變,有研究表明帕博西林這類CDK4/6抑制劑具有效果,大家做基因檢測可能有一些不專業的解讀報告會給出推薦這種藥,但是帕博西林的入腦能力很弱,乳腺癌的臨床試驗表明帕博西林對腦轉移病灶的控制是很少報道的。因此這又是一個腦轉移病灶基因檢測的坑,花錢檢測了但是給出的是錯誤指導信息。但如果是將要使用鞘內注射治療,是不是加上這種藥會好一些,這些目前還沒見到有相關的報道。
不同病灶基因檢測信息對比分析
最后就是癌癥細胞的基因突變是變化的,而且不同身體部位的病灶基因突變會有差異,也可以理解為何有的藥物只能控制身體某個部位的病灶。而且是越是往后靶向治療越是困難。對于腦轉移病灶,如果通過腦脊液檢測到相應的驅動基因改變,而恰好這些改變是現有入腦能力強的靶向藥可以解決,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了。一般提供腦脊液檢測的基因公司不多,而且樣本運輸有特殊要求,因此提醒大家一定找大的基因檢測公司來溝通做這種檢測。然后就是做一個適度的小套餐即可,沒必要再次做比較大的套餐花費冤枉錢。
希望上述的內容和信息能夠給到大家幫助,歡迎關注癌度,了解最新的腫瘤診療相關信息。
參考文獻:
Anna Skakodub,et al., Genomic analysis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rain metasta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