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子永遠擺脫不了這癌癥了!”史大爺在醫生診室里情緒崩潰……
5年前,史大爺因便血嚴重到醫院檢查,被確診出腸癌。通過手術切除和其他輔助治療,史大爺恢復還算順利,病情控制穩定。
然而術后不到一年,復查結果顯示,史大爺腫瘤標志物又升高了,更確切的檢查結果提示,癌細胞再次“卷土重來”。為了更徹底消滅癌細胞,史大爺接受了靶向藥物治療,病情總算穩定。
今年,是癌癥術后關鍵的第五年。恰恰在關鍵期,史大爺癌癥又復發,根據CT結果顯示,其肝臟、腹腔淋巴都出現多處轉移。一次次打擊下,史大爺身心疲憊,甚至有了放棄的念頭……
一、癌癥多久不復發才算治愈?
關于腫瘤治療方面,我們常聽到“5年生存率”這個詞匯,為什么治愈率要以五年來判定?而不是1年或3年?
5年生存率是指某種腫瘤經過各種綜合治療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為什么用5年,這是經過腫瘤治療的長期療效得出的科學評估。
對于可通過根治性手術切除的腫瘤,約80%的復發或轉移發生在根治手術的3年內,另有約10%左右發生在根治治療的5年內。若根治術后5年沒有發生轉移或復發,那再次發生癌癥風險幾率就很低了。
“5年內不復發”又叫5年無病生存,若患者術后5年內沒有出現復發且仍存活,也就意味著達到了臨床治愈。
因此當醫生提到5年生存率,并不是指只能存活5年,而是生存時間能超過5年的概率,5年生存率越高,說明癌癥的治療效果越好;而5年內不復發既體現了治療的效果,也反映了腫瘤的惡性程度較低,治愈率較高。
二、4個檢查全正常,恭喜你離治愈不遠了
癌癥是否治愈,這往往是每位癌癥患者及其家人最為關心的事情。一般判斷是否臨床治愈,需要經歷這4項檢查:
1、基本檢查正常
癌癥患者必須定期復查,復查的項目很多,包括尿常規、血常規和大便常規等。血常規主要評估白細胞、紅細胞、淋巴細胞等狀況,以及患者身體情況及化療效果;尿常規則檢查是否有泌尿及存在感染問題;大便常規則主要針對腸道問題。
2、腫瘤標志物檢查正常
腫瘤標志物是評價體內是否有細胞的標準,從而掌握癌細胞發展趨勢。如果腫瘤標志物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意味著癌細胞正逐漸回到休眠階段,是身體轉好的信號。
3、特定器官檢查正常
針對不同部位的癌癥,還需要檢查特殊器官,常見腎功能,腸、胃和肺功能,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實現藥物肝損傷,以及癌癥影響消化道系統、呼吸道系統等,需要通過檢查及時發現,調整用藥。
4、影像學檢查正常
影像學檢查就包括了核磁共振、CT、B超等,這些報告可以更直觀得反應患者身體情況,清晰呈現病灶是否擴散,病人病情是否穩定。
三、不想癌癥復發、轉移,3件小事要照做
很多原因可引起腫瘤復發和轉移,較為常見以下幾個方面:
治療不規范、不徹底:沒有接受規范術后輔導,或是聽信民間一些秘術、秘方,擅自中斷治療。
生活方式不健康:當發現病情有起色,又恢復過往不良的生活方式,從而導致癌細胞再次被激活。
癌癥體質未改變:通過手術或者放化療消除了病人局部的腫瘤病灶,但患者本身體質還未改變,其土壤和基底仍是適合癌細胞生長的環境。
怎么做,才能降低癌癥復發的概率?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潘戰和提出了這幾個建議:
1、規范的治療是最重要的前提基礎
一定要選對醫院、選對科室、選對醫生,然后配合醫生進行規范的治療。配合度高,依從性好,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定期隨訪復查
重視復查,尤其是首次治療后,部分患者會經歷復發,這并不意味著治療失敗。只要通過積極治療,仍有很大可能爭取到治愈機會。
3、呵護免疫力
改變過去不良習慣,包括飲酒吸煙,食用高脂高油食物,飲食營養單一等,保持飲食均衡,適量運動,維持合理體重,保持健康心態,提高免疫力,改變易癌體質。
癌癥目前無法徹底根除,但卻可以通過早發現,早治療,與其和平共處一生。患者需要做的非常簡單,那就是:穩定心態,相信醫生,配合治療。
參考資料:
[1]《腫瘤復發,為何5年是個坎兒?》.健康時報.2021-09-30
[2]《癌癥患者這些指標檢查正常,基本算治愈了!》.山東省濟南中醫腫瘤醫院.2022-04-13
[3]《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這樣做!》.健康報.2022-08-0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